第(1/3)页
如果整合不佳,那么可能空有良好的设备技术,拼凑在一起却得到了一堆工业废品;而整合能力又取决于经验、需求、设计师主观能动性。
除了苏德以外,各大列强在大战初期装备的坦克都不尽如人意,只能说勉强能用。一直到了中后期,各家的坦克才终于像模像样了起来。
一机公司如今能拿出这样的设计,在周长风看来倒也称得上合格。
毕竟这才刚刚步入四零年啊,时间上是非常充裕的,原型车存在很多的优化空间。
尽管其它方面有优有劣,可大明坦克在总体布局上却颇为先进——主动轮后置,相应的变速箱也和发动机一起放在车体后部。
主动轮放在前边更容易被正面来袭火力击毁;同时变速箱在车体前部,动力需要经过一根贯穿车体的传动轴来传递给变速箱,设计不当的话会导致车体加高。
主动轮后置则是大战之后的主流,不过在如今的技术水平下也存在换挡困难的缺点,而且操纵费劲、顿挫、延迟。
一机公司设计的甲方案车长5.8米、宽2.62米、高2.65米,战斗全重21.1吨。
首次应用焊接工艺制造,但据说次品率很高?
车体正面垂直装甲厚70㎜,车体侧面厚24㎜;炮塔为六角形,炮盾为70㎜,正面为60㎜,左前侧和右前侧为38㎜、左后侧和右后侧为24㎜。
乙方案基本一致,只是车体正面改成倾斜装甲——相对于法线45°,厚度则相应的削减为50㎜。
相应的,由此节省的重量被加强到了侧面,车体侧面由24㎜加强到38㎜。
若简单的使用余弦公式计算,乙方案的倾斜装甲等效为50÷cos45°≈70.71㎜。
然而实际情况却更为复杂,炮弹的口径、质量、着速都会影响侵彻倾斜装甲的效果,比较泛用的参数是T/D值,即受击装甲厚度和来袭炮弹口径的比值。
假如来袭炮弹是M4谢尔曼发射的75㎜穿甲弹,受击装甲倾斜45°,那么T/D值即为0.66,查阅经验图表可知等效系数为1.6。
也就是说这50㎜的倾斜装甲实际上可以发挥出大约80㎜垂直装甲的效能。
听完设计团队侃侃而谈的介绍以后,周长风和几名陆军将领都颇为满意。
在这冰天雪地下,忘形了的前者伸手摸了摸原型车,结果……
皮肤上的细微汗水瞬间凝结,右手直接冻在了钢板上,旁人连忙倒了杯温热的茶水解冻。
周长风尴尬的岔开话题,“倾斜布置的效果确实不错啊,不过为什么不再加大些角度?我听说大倾斜角度的效果更好。”
先前那名工程师面带笑意,点点头,“周待诏所言极是,不过那样就又得将驾驶位向后移些,车内空间太紧张了,不妥。”
为了便于运输,试制四〇式坦克在尺寸方面有所取舍,看上去略小,尤其是车体宽度大约比西方坦克窄了大约二十厘米。
车内空间有限,为了保证车组成员舒适性并且携带足够的炮弹,因此即便应用了倾斜装甲也没有太极端。
至于会挤占车内空间的克里斯蒂悬挂那更是在一开始就被剔除了,继续沿用老套的平衡式悬挂——减震良好、技术成熟、生产经验充足。
让周长风非常惊奇的是,一机公司专门委托沈阳陆军火炮工厂研发了全新的试制80㎜坦克炮和配套弹药。
这跟以前拿现成的火炮改一改搬上坦克凑合用的作风完全不一样了。
坦克炮身管为36倍径,共24条右旋膛线,采用半自动楔形炮栓。
当发射80×350㎜被帽穿甲弹时,可以在500m距离上击穿垂直放置的76㎜轧制镍锰装甲钢板,在1000m时为69㎜。
而它所配用的杀爆弹则非常亮眼,这玩意竟然装填了722g韩氏炸药,对软目标的杀伤效果好的不得了。
韩氏炸药是一种梯特混合炸药,由45%的梯恩梯和55%的特屈儿所组成,被大明军工部门广泛用于填充各种杀爆弹。
至于机动性,用了十几年的板簧平衡式悬挂没什么突出之处,很平庸,十缸V形风冷汽油机最大能够输出280匹马力,机动性中规中矩。
如何综合评价一型坦克?除去火力、防护、机动这三大基本要素以外还要考虑人机功效,以及易生产性。
使周某人倍感舒心的是炮塔吊篮,在多年前的技术验证车中曾经出现过,但一直没有下文。
如今试制四〇式坦克也是大明首次打算正式应用炮塔吊篮。
第(1/3)页